
河南一对母子卖粮的28万元被冻结,难道也是农民“从海里捞出来的”? |粮食销售|小麦|河南省|粮食商|粮站_手机网易
10月24日,豫北平原秋花初开。在河南省新乡市的一个粮食基地,忙碌了6个多月的母子俩在收获后满脸笑容地完成了粮食的运送。然而,手机银行的提示音却让他的笑容凝固了。该账户因“非法资金”被冻结。三辆满载小麦的卡车已经出发。 100多吨五谷杂粮支付的28万元,本该用于明年春天的种植费用和家里的过冬储备,但现在却成了警方所说的“诈骗资金”。当时,母子俩还无法理解,明明自己都已经有钱了,怎么会卷入一场“骗局”呢?只卖出了几单位小麦。他们万万没想到,六个月辛苦筹措的28万元,竟然成为了需要冻结调查的涉案资金。过去,所谓“深海捕鱼”的目标都是资本数亿美元的大公司,交易金额数千万、数亿美元的账户屡见不鲜。但现在这个网络可以延伸得越来越远,甚至到达农民。靠天吃饭、靠地吃饭的普通人,都难逃被“抓捕”的命运。母子俩听到天气极冷的消息,当场崩溃。泪水却落在了散落的麦秆上,留下了无奈的痕迹。
据附近一位粮商回忆,母子俩常年在当地收粮卖粮。他们都是诚实的人,粮食也好。几天前,一个自称是“外地粮商”的买家主动联系他。由于价格合理,双方很快达成了协议。 10月24日一早,他们租了一辆卡车,装了100多吨小麦。看着卡车远去,他们才松了口气。下午,28万元货款如期到账。母亲计划为儿子购买农具,儿子计划还清债务。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直到下午,银行打来的电话打破了平静。 “因涉嫌电信诈骗案,贵州警方依法冻结了你的账户。
他们以为这是一个诈骗电话,但经过多次核实,买家竟然是洗钱组织的一员,成了“工具店”。 “从春天的播种和杀虫剂到收获和干燥的一切秋天让我出汗!”妈妈泪流满面。我儿子蹲在房间的角落里,抓起一张皱巴巴的测量表,用手指轻轻地擦着“102.3吨”的行。 “食物没了,钱也被冻结了,我们现在怎么生存?”今年河南部分地区遭遇干旱,这一块小麦几乎占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这并非特例。类似事件在山东省阳谷市、河南省新乡市等地也发生过,诈骗团伙利用诈骗资金大量收购粮食、黄金、玉米等产品,然后倒卖套现,并对资金进行洗钱。他们的重点是“交易量大、现金需求大和监管相对薄弱”之间的联系,而最无辜的受害者往往是诚实和负责任的农民。法律人士指出,虽然刑事诉讼法允许对于警方冻结涉案账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司法解释也明确规定,“他人善意非法取得财产的,不予追回”。所谓“善意”必须满足三点:缺乏知识、价格合理、交货完整。 Shingo的母子交易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然而实际上,许多同样的“善意第三方”仍然存在问题。有人卖黄金,无罪却被诬陷诈骗,被扣八万元。有人出售粮食,被取保候审,虽然交易合法,却被卷入诉讼。 “你不能仅仅为了补偿一个受害者而创造新的受害者,”律师有气无力地说。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则》规定:与案件无关的资产三天之内就可以解冻,但实际上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有的甚至需要半年的时间。律师建议母子俩尽快收集村委会的交易单据、称重说明、汇款记录、证明等,提交给贵州案件管理机构,以证明这28万元是合法买卖粮食。粮站里一片漆黑,妈妈小心翼翼地将称重单放进包里。我做到了。儿子在电话那头反复解释自己的清白。他的声音里带着疲惫,还有一种不肯接受命运的固执。 28万元对于别人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他们来说,今年也是拼搏的一年,也是家庭希望的一年。该事件仍在调查中,但仍有许多疑问。当非法资金流入正常交易链时,法律应如何在“追回”之间取得平衡?追赃”与“维权”?真正的正义或许不在于冻结账户,而在于所有守法公民应得的平安。愿法律的威力不仅惩恶扬善,更能保护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