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挪威耐力》(挪威方法)一书最近翻译出版。我称其为体育科学传记。作者布拉德·卡尔普(Brad Culp)是美国媒体专业人士和耐力运动爱好者。我去挪威进行研究,总结了近年来风靡世界耐力运动的“挪威训练法”的起源和传承。挪威耐力赛同时充满了历史、文化和科学,科学也可以作为训练理念的指导。用作者的话说:“这本书的旅程始于维京历史,终于科学。一路上你会遇到很多非凡的人。”在作者概述的挪威训练方法的演变中,在东京和巴黎奥运会上赢得金牌的当然是中长跑。在本书中,作者专门用章节介绍了三位运动员:雅各布·英格布里森和克里斯蒂安·布卢门菲尔德何连续获得奥运会铁人三项冠军和铁人三项世界冠军,古斯塔夫·伊登连续获得铁人三项世界冠军和铁人70.3世界冠军。在尼斯举行的 2025 年男子铁人世界锦标赛结束时,三名挪威人登上了领奖台。该书中文版出版大约一个月后,包括上述两名铁人三项运动员在内的三名挪威运动员包揽了今年铁人世锦赛男子前三名,一名挪威运动员赢得了女子铁人世锦赛冠军。然而,第一个出现的“不寻常之人”是被称为“挪威训练法之母”的英格丽德·克里斯蒂安森(Ingerid Christiansen)。 20世纪80年代中期,她同时保持着女子5000米和10000米世界纪录以及马拉松纪录。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退役多年后,这些记录才被其他运动员打破。克里斯蒂安森是挪威训练会的第一位已知实践者霍德。 1984年6月28日,克里斯蒂安森在比斯莱特比赛中跑出5000米,成绩为14分58.89秒。她不仅创造了世界纪录,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位突破15分钟大关的女性。为了完成这项翻译工作,我在互联网上搜索了克里斯蒂安森的照片。当我看到结果的那一刻,我立刻就回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我不确定我第一次看到她是在《体育新闻》、《参考消息》、《新体育》还是在《新闻联播》的最后时刻,但那个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这就是我对长跑运动员的印象。 “刻板印象”——充满敬佩,绝无贬义——一张锋利如刀的脸,严肃的表情,不发达但健美有力的肌肉,肌肉间浮现的青筋,戴着白手套御寒。根据我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生活经历,关于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马拉松运动员,我唯一能“联想到”的就是白人手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几副工作防护手套。除了形象之外,克里斯蒂安森几十年来铭刻在我记忆中的关键词是:1、运动生活。当时我们不知道她多大了,但现在看来,这位1956年出生的挪威人在她快30岁的时候达到了巅峰。 2.参赛者母亲。当时,中国男女运动员甚至不被允许谈恋爱。克里斯蒂安森在不知不觉中赢得 1983 年休斯敦马拉松比赛时,已经怀孕两个多月了。成为母亲后不到五个月,她回到家并参加了1984年的休斯敦马拉松比赛,再次获胜,但一直作弊。 3.业余跑步者。大学毕业并获得医学工程学位后,他在挪威癌症研究所找到了一份工作,被认为是一名医学专业人士,并在业余时间参加比赛。 4. 冬季和夏季参赛者。现在我很清楚她是一位专家从小就喜欢越野滑雪。长跑最初被用作补充体能训练。她还是1976年挪威冬季奥运会的越野滑雪替补运动员,但没有参加比赛。说实话,按照当时的认知,马拉松不仅如此,他也不了解工作与比赛的关系、运动寿命的长短、生活习惯、冬夏之分、训练方法等等,我无法想象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挪威耐力》解释了我对克里斯蒂安森的大部分疑问。现在,在继续谈论“挪威方法之母”之前,我们先来谈谈挪威方法。挪威训练方法的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代挪威耐力运动员的探索。近年来,多个项目在体育表演方面取得了成功,并最终得到巩固并转化为基本概念和方法。然而,它并不是真正的教科书训练指南,其在中距离比赛、马拉松和铁人三项比赛中的应用并不完全一致。此外,这个名字本身也在社交网络上被“提名”。一些练习挪威训练方法的挪威训练师直到最近才知道这个名字。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不想被分类,甚至不同意这个标题。很多希望吃药的耐力运动爱好者可能会失望,但不用担心,挪威的训练方法就像是一种训练哲学。虽然没有正式的单子或方案,但其中所蕴含的理念和方法,对于爱学习、爱思考、爱自省的练习者来说,确实能够形成更高层次的意识。挪威中长跑和马拉松项目的训练方法背后的逻辑是,运动成绩的提高是以低心率、低于有氧阈值和低心率为基础的大运动量训练。在舒适区轻松慢跑,中国跑者俗称“叠跑量”。挪威训练方法的目标不是加快配速,而是提高无氧阈配速。简单来说,就是推后“疲劳点”,提高“疲劳率”。因此,挪威训练的准入方式本质在于训练负荷管理或者说“自我监控”。通过监测乳酸水平等指标,您可以提高训练的精准度,让慢跑变得更轻松,让阈值训练(即高强度跑步)变得不那么剧烈,从而达到增加总跑步量的目标。世界各地大多数阻力训练中使用的相同五种分区方法是不同的。挪威的训练方法分为三个简单的区域。低于有氧阈值的简单区域、高于无氧阈值的强度区域以及两个阈值之间的混合区域(图 1)。更独特之处在于挪威的训练方法将训练量分配为三个区域(图2)。 70% 的跑步量是轻松跑,大约 1% 的跑步量象征性地用于强度训练。高于无氧阈值的超高 d。剩余部分(不到 30% 的跑步量)保留给有氧阈值和无氧阈值之间的混合区域。当克里斯蒂安森向书中的作者谈论他的训练方法时,他进行了以下对话:“在典型的80/20训练方法中,80%的训练是长距离、轻松的跑步,剩下的20%是短距离、高强度的跑步。重要的是训练期间的强度永远不会超过比赛阈值。” “绝不?”我请他证实这个事实。 “永远,永远。我永远不会那样做,”她自信地回答,似乎对我的问题感到惊讶。他的回答似乎是:“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很明显,他从未考虑过进行高强度的训练。这超出了他的竞争极限,这种理念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有关克里斯蒂安森的更多信息,请参阅文章末尾的书籍摘录。) 神秘而广泛的训练方法——双阈值训练——的大部分实际上“只是圣代上的糖衣,而不是圣代本身”。双阈值训练是接近或高于无氧阈值的高强度训练。它指的是同一天进行的两次会议。创建“双门槛训练日”的目的是增加“轻松训练日”的数量,通过集中一天的高强度训练来增加训练总量。挪威训练方法的本质是压力管理和自我控制。特别是对于克里斯蒂安森来说,这还在于将她的时间分配给她作为医护人员的专业身份和作为业余跑步运动员训练的身份,将她的训练划分为 5,000 米和 10,000 米马拉松和公路马拉松,以及她作为母亲和跑步者的角色划分。他的训练理念是冷静地笑,努力一点。控制你的强度,永远不要达到你的目标配速。 1986年8月5日,克里斯蒂安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创造了新的5000米世界纪录,成绩为14分37.33秒。他甚至没有自己的教练。从技术上讲,在代表挪威参加世界锦标赛之前,她将被指派一名力量教练或接受丈夫的指导。但很多时候她要审视自己,学会思考,保护自己。事实上,没有教练有经验教她如何在30多岁时训练,如何在生完孩子后恢复,如何平衡学业、医疗关系和马拉松,以及如何从越野滑雪中提取能量并将其运用到马拉松中。不用说,那时候没有跑步手表,没有心率带,没有血糖仪,没有血乳酸监测仪,没有任何形式的量化标准。精力或疲劳。她留在我记忆中的四个关键词是:运动长寿、运动员母亲、业余运动员、两季冬奥会选手。他们都表现出自我意识、补偿和自我控制。他不像男运动员那样很快就会过度训练。我宁愿编织得更慢、更柔软,并且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不是编织得那么硬。运动员的精致,甚至自我控制的精致,以及几乎自然的北欧户外生活。她用坚韧的毅力引导挪威耐力运动员走上了“让科学更加人性化,更加关注个体独特的生理心理需求”的挪威之路。回到需要回答的问题:“挪威训练方法之母”克里斯蒂安森能给女性跑者带来什么启发?我的答案是变得更加自我意识,成为自己的教练,甚至成为自己的终身教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应该向跑步者学习克·克里斯蒂安森。 1984年6月28日,克里斯蒂安森首次打破女子5000米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位跑进15分钟以内的女性。 1985年4月21日,她在伦敦马拉松赛上以2小时21分06秒的成绩创造了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 1985年7月27日,她打破女子10000米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个跑进31分钟以下的女性。迄今为止,她保持着三项女子最长距离和世界最佳成绩的世界纪录。不到一个月后,在南非出生和长大的赤脚英国美女佐拉·巴德 (Zora Budd) 打破了克里斯蒂安森的女子 5000 米世界纪录。一年后,1986年7月5日,克里斯蒂安森首次打破了他的10,000米世界纪录。一个月后,即8月5日,他重返赛场,刷新了三项最好成绩,重新刷新了5000米世界纪录。上面讲述了克里斯蒂安森的破纪录经历,但纪录之年才刚刚开始,这前三项纪录仍将保留在历史中。蕾丝直到她退休。最终打破克里斯蒂安森10000m项目金牌的是中国选手王军霞,但那是1993年的事了,5000m项目则是1995年。克里斯蒂安森的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了13年。他还赢得了四场伦敦马拉松、两场波士顿马拉松、一场纽约马拉松和一场芝加哥马拉松。当时柏林墙依然存在,德国也没有统一,所以柏林马拉松只是西柏林长跑爱好者享受的“墙后赛事”,而东京马拉松仍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克里斯蒂安森绝对可以称为马拉松大满贯女王。 【作者简介】谭杰从2012年开始跑马拉松,我的马拉松个人纪录是3:06:06。曾任《中国体育报》新体育网专职编委。主编《中国马拉松领袖》、中国田径协会评选的2016年中国马拉松跑者排行榜。翻译:佛有关“耐力:轻松、燃脂、无损伤的MAF训练法”、“巅峰”、“锻炼”的演讲以及兼职作者请求,请联系womenrunning@163.com。
特别提示:以上内容(如(含照片、视频))由自有媒体平台“网易账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网易号是一个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社交媒体平台。